【内容摘要】端智嘉(1953—1985)是当代藏族文坛上一位颇具有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人物,其短暂的一生中用娴熟的母语饱含深情地创作出了一篇篇新颖独特,具有一定思辨色彩的不朽佳作,深深地影响了大批藏族青年作家,为藏族当代文学和思想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假活佛》为例来探讨端智嘉先生思想的丰富性,期望他的先进性思想能给当下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 键 词】思想,精神,批判,改革 

 

        端智嘉(1953—1985)是当代藏族作家和藏族学者中的佼佼者,是当代藏族文坛上一位颇具有传奇色彩和影响力的人物。其短暂的一生中用娴熟的母语饱含深情地创作出了一篇篇题材多样,新颖独特,具有一定思辨色彩的不朽佳作;同时,他又是一位治学严谨,才思敏捷,著作等身的学者,其学术观点独树一帜,学术成果斐然,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列、多识仁波切等大家对端智嘉的学术思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端智嘉先生为藏族当代文学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藏族当代的一面旗帜,被誉为藏族的“鲁迅”,当代的“根敦群培”。 

        端智嘉先生的文学创作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十年文革”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到来为社会背景,用通俗流畅的文字,激情昂扬的旋律,再现了当时整个藏区社会发生的变化。他以文学的方式来思考人性和社会,赞美新时期地到来。如诗歌《青春的瀑布》,采用自由体的形式,旨在对新时期的到来而欢呼,满怀激情地呼吁藏族年轻一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小说《被霜催残的花朵》、《假活佛》、《慈成嘉措》(未完成)等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新时期藏族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在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倾注了他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关注,以及他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新思想文化的渴望,这些小说都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改革精神和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正如著名藏学学者杜永彬先生所说:“端智嘉的作品中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思想,他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成果带有启蒙与觉醒的色彩,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抨击保守思想,呼吁对民族的旧习惯、旧观念和旧思想进行改革。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识和新思想,大胆地提出新见解。” 1在此本人仅以端智嘉先生的《假活佛》为例,来探析小说的思想意蕴,由此从一个方面来了解端智嘉先生思想的丰富性。 

 

一、爱恨交织的批判精神

 

        《假活佛》是一篇具有“藏式”乡土意味的短篇小说,以平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位还俗的藏族老人尼玛大叔形象,他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六十多年来,他始终把佛法僧三宝默想在心中,把喇嘛活佛向头上的帽子一样恭敬着。嘴里的经文和佛堂里的酥油灯从来没有间断过。” 2他的虔诚是一种无理性的迷信,分不清是非好坏,致使被假活佛卑劣的行径所坑骗。在小说中,端智嘉先生所关注的并非故事本身,而是远远地超出了故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藏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塑造尼玛大叔形象再现了生活中,这样虔诚的“有点过了头”的信徒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身上都存在着令人心痛的愚昧和偏执,作者借这篇小说来对这些民众思想上的缺点进行了委婉而深刻的批判,并由此发出了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民族知识分子的“呐喊”声。体现了一个受到过新思想,新观念熏陶的藏族当代知识分子对人性和民族文化的思考。

        小说告诉我们:信仰太虔诚,就会走向愚昧和偏执的极端,成为无理性的迷信者,我们都应把握一定的度。尼玛大叔和村子里的大部分人,他们心底善良,没有太多的贪欲心,然而受一些腐朽的传统观念影响,和受教育水平的普遍偏低,他们身上都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容易走向极端。小说这样写到:“活佛到这个小山村已经七天了,善良本分的人们给他奉送了许多的供品,老人们对他的崇拜也是与日俱增。” 3正是村人们身上存在的无理性的迷信思想,使他们很容易被那些打着宗教旗子进行坑蒙拐骗的骗子所欺骗,因为他们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很容易掉进别人设计的圈套之中,为自己的所谓“信仰”而深受其害。这就是小说中的假活佛能在村中既骗吃骗喝,又骗色骗财,阴谋诡计一一得逞的根本原因。端智嘉先生通过小说批评了同胞们腐朽、愚昧、落后的迷信思想观念,也真诚地希望民众通过这次教训,认清自我的缺点,并改正过来。小说的结尾写到:“……说到这里,队长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加重了语气说:‘但是,这次的沉痛的教训,我们谁也不要忘记啊!’”。4 这表现了端智嘉先生并不是一味地批判,而是在批判中包含着自己对本族民众和文化的热爱之情,在“爱和恨交织”式的批判中,提醒信教群众要明辨是非,正确处理好宗教与迷信的关系,使他的小说达到了情与理交融的完美艺术境界,给了读者以自我反省和自我对话的艺术审美空间,牵动了读者的心灵,形成了他小说独特的魅力。同时这种批判精神引领着作者,对藏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表现了作者在批判中觉醒,在觉醒中渴望革新的愿望。

         端智嘉先生站在时代的前沿,通过对国内、国外各种思想文化的了解和吸收,从而对族人和本族文化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以一种“爱和恨交织”的批判态度,对族人和本族文化进行了现代性的审视,使他既看到了本族文化中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价值,又敏锐地觉察到了其中一些腐朽性的东西,对现实生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以开阔的视野,完成了当代藏族有志之士对藏族文化的反思和现代性的重塑,体现出了一个作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端智嘉先生的这种对文化不息的探索精神,为我们当下各族文化的传播、交流、创新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繁荣。 

        

二、渴求改革的创新精神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后,就会在内部发生一种自我调整的变革,这就是所谓“穷则变”的道理,经过变革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通”,“通”了之后方可长治久安。自人类从社会形成开始,人类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行过无数次的改革,其中一些先进性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可以说也是一部改革史,中外历史亦然。众所周知,1978年12月中央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做出了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之后,全国便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在文学界许多作家也开始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出自己关于改革开放和祖国发展的种种设想,这就形成了流行一时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侧重的是新旧体制转化时期的社会文化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和文化观念发生的变化。

        端智嘉先生的《假活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小说反映了藏区,在新旧交迭时期藏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以及农牧民们残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心理在面对新时期时所感受到的冲击。八十年代初期的藏族社会是:“……普遍来说是思想陈旧,不愿改革,习惯得过且过,即便看到了问题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5这样的社会现状,对于曾在北京求过学,接受过新思想影响,具有广博新知识的端智嘉先生来说是不满的,于是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对藏族的文化历史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深入的分析,并借小说的艺术手法理性而大胆地揭露了藏族封建、保守、愚昧的旧思想观念,表现了一个藏族先进知识分子敢于正视并摈弃这些旧思想观念的勇气,以及积极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假活佛》也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小说中端智嘉先生间接或直接地对藏区民众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念进行了描写,如尼玛大叔在走廊上晒太阳时,一只花喜鹊落在墙头上叫了三声:“阿克尼玛心里想,俗话说,喜鹊叫,贵客到?” 6,然而来的“贵客”却是一个骗子。还有“阿克尼玛虽然是一个不论大人小孩谁说什么都会信以为真的人,但对无神论观念的宣传从来就不以为然,一些迷信思想不是很严重的人如果给他讲一些没有鬼神的道理,他就会火冒三丈……” 7,端智嘉先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根深蒂固的旧思想观念,严重地阻碍了藏族社会的进步发展。在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不思进取、不思创新,导致了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问题,这是造成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切实冲破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思想阻碍,从而全面推动藏区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繁荣,改变藏区落后封闭的社会现状。同时,作者也意识到了藏区的改革道路充满坎坷,阻力重重,妨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但决不能缩手缩脚,必须紧跟全国的改革步伐。

        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种继承、开放、包容、和谐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一实践证明,改革创新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努力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假活佛》较为充分地表现了端智嘉先生渴求改革创新的精神,从这个方面来看,端智嘉先生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改革家,他秉承了根敦群培的改革创新精神,顶着众人的压力,为藏族文化的发展创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使人心智豁然开朗给后人以极大的启示和鼓舞。在变革的年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勇士”站出来,匡正我们思想,改造社会,这就也许就是端智嘉先生作品的现实意义吧。

         

三、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

 

         人文主义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源于古希腊文学中的朴素“人文主义”精神,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代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8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最早的萌芽,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成为西方现代的核心思想。在本质上,人文主义就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和对人的生命的关爱,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关怀,其基本内涵是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要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人格品质。当代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继承并借鉴了西方人文主义积极因素,像《废都》、《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白鹿原》等一大批优秀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人文关怀精神,表达出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深切关怀,最终的目的都是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

        《假活佛》以现实主义手法,朴实的语言,巧妙的情节安排,叙述了一个假活佛是如何利用民众的善良、本分之心,一步步骗取民众的信任而获取财物的故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端智嘉先生对族人特别是普普通通百姓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以假活佛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痛恨之情,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小说在结尾这样写到:“这时,队长南木杰严肃地对珠茂说:‘珠茂呀珠茂!……你们在他的欺骗下上了大当,真是可怜又可气!……接着说到:‘我们在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时,无论如何也要分清敌友啊!’……这时,小伙子们都笑了起来,不过这笑声表示的不是轻蔑和嘲讽,它是满满的同情和信任的笑。” 9在这些简洁质朴的文字中,寄托了作者对民众的同情和关爱,他是多么希望广大民众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提高思想觉悟,以防再次受骗上当,字里行间包蕴着浓浓的爱意和希望,表现了一个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和诚挚的民族情怀。

        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就是建立在这种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基础之上的,这是端智嘉先生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反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深切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又赋予了端智嘉先生文学作品,更为宽广而丰富的人性、民族性的展示空间。《假活佛》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老人还是青年,作者通过自然贴切的文字,将他们沉积在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真善美的品质,凝结成了作者对人的生存意义、命运价值的关注和思考,这种关注和思考是作者对族人的生活和精神深入体验后的产物,使其作品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空泛理论,而是有了现实的落脚点,这种实实在在的人间真爱震颤了读者心灵。   

        人性和民族性深深烙印在端智嘉先生的作品之中,他以独到的艺术处理方式,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而合理的推进,把隐蔽的人性和伟大的民族性展现开来,坦露出作者对这片高原故土深厚而崇敬的爱恋。从而通过小说体现出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身上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优秀作家应具有的基本情怀,也只有这种博大情怀的作家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合上书本,我们仿佛看到到端智嘉先生深深地注视着、审视着高原大地,审视着族人的命运。这是对端智嘉的注解,也是端智嘉成为被藏族民众铭记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人为端智嘉先生不仅仅是个文学家、学者,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改革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对藏民族的精神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独到新颖的观点。细读端智嘉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对藏族宗教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关注人性和关爱自己民族的基础之上的,这使他的作品有了极强的人性和民族性。他的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正确认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繁荣祖国的藏学事业、促进中华学术的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步入世界强大民族之林,都具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注释:

1、杜永彬.文坛奇人书苑奇葩端智嘉与端智嘉全集[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11月

2、达洛,完玛冷智.当代藏语小说译选集[M] .青海人民出版,2009年07, p18

3、达洛,完玛冷智.当代藏语小说译选集[M] .青海人民出版,2009年07, p20

4、达洛,完玛冷智.当代藏语小说译选集[M] .青海人民出版,2009年07, p33

5、三盘俄日,拉毛吉.当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创新精神——读端智嘉的《假活佛》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 第10期

6、达洛,完玛冷智.当代藏语小说译选集[M] .青海人民出版,2009年07, p17

7、达洛,完玛冷智.当代藏语小说译选集[M] .青海人民出版,2009年07, p18

8、北京大学哲学系译编.古希腊罗马哲学[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p138 

9、达洛,完玛冷智.当代藏语小说译选集[M] .青海人民出版,2009年07, p32

 

参考文献:

[1]达洛,完玛冷智.当代藏语小说译选集[M] .青海人民出版,2009年07

[2]杜永彬.文坛奇人书苑奇葩端智嘉与端智嘉全集[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11月

[3]三盘俄日,拉毛吉.当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创新精神——读端智嘉的《假活佛》有感[J].安徽文学,2009年第10期(下半月)

[4]德吉草.歌者无悔:当代藏族作家作品选评[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4

[5]张艳.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人文主义精神建设[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4期

[6]北京大学哲学系译编.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7]赵雪莹.柔弱的人:由悲悯到质疑的超越[J].开封大学学报,2005,(4)

 

        李玛,现住拉萨。2006开始写诗,曾在不同刊物和网络平台发表过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著有诗集《诗意雪域,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