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3公里,这是从上海出发,乘坐Z164到达西藏拉萨的距离。近年来,不少驴友和拉漂,通过徒步和骑行等方式前往这里,哪怕跋山涉水,哪怕这是一条“天路”。还好,我们不用,因为有文学,它改变的正是这个距离。

        在次仁罗布的笔下,我们可以更为细致真实地了解西藏。次仁罗布自幼生活在大昭寺下一条叫做八廓街的地方。八廓街的房子很古老,和大昭寺一样,它们拥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小的时候,次仁罗布就在这一带游荡,他出门即见的是碧蓝的天空、袅袅的桑烟、高大的寺庙、四面八方的转经人,还有往来热闹的摊铺……这就是日常的西藏,也是西藏人的日常。

        “如果你到过西藏,却没有去过拉萨,那就不算到过西藏;如果你到了拉萨,却没有去过八廓街,那就不算到过拉萨。”这是导游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游客们站在大昭寺广场,听着介绍,频频点头。在次仁罗布看来,八廓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没有去八廓街,你将很难触摸到藏族人的心,藏族人的魂。八廓街就是一个隧道,让你走进藏族人的内心世界,让你明了藏族人的追求。”也许是八廓街赋予的使命,让次仁罗布承担着文化互通有无的使命。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之风也刮进了西藏。这让原本就鲜为人知的藏区在文学表达上更趋向一种神秘。次仁罗布并没有陷入其中,他反而走出了一条相对独立的路子。在学术研究者栗军看来,这个路子可以称为小说中的民族民间立场。次仁罗布的所有小说,不论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都围绕着民族生活、藏民族文化来入题。

        米拉日巴的故事,日常的宗教生活,藏族谚语俗语,民歌、传说及民间故事,在次仁罗布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别挤进吵架的人群,要挤就挤到买油的队伍里;邻家牛儿死去,也要致哀三天;《放生羊》里的救赎,《传说》中的金刚橛,《祭语风中》的天葬,这些谚语与行为正是藏族人民精神内里的体现。

        他一再强调,文学创作是在创作精神食粮,是引导别人,塑造灵魂,作家下笔一定要慎重再慎重。那些能超越种族、超越阶层的人物,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才是人类情感的共同归属。如果说,文学缩短了时空的物理距离,那么次仁罗布的作品,还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精神层面了解彼此。

        对于写作,次仁罗布不想流于表面,他看到的是深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几千年来与中原等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现在的藏族文化。次仁罗布认为,它不是一种独有,对中华文化来说实则是一种丰富。

        据透露,接下来他将创作一部暂定名为《乌斯藏风云》的长篇小说。次仁罗布表示,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跌宕起伏,我们现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只是沧海一粟,还有很多内容等待作家们去书写。作为作家,次仁罗布始终承担着文化传承者和宣扬者的角色,他将人带向更纯粹洁净的精神世界,适应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次仁罗布,西藏拉萨市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西藏文学》主编。西藏自治区学术带头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代表作有《杀手》《界》《阿米日嘎》《放生羊》《神授》《八廓街》《兽医罗布》《祭语风中》等。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珠穆朗玛文学奖金奖、第五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小说选刊》2009年度大奖、《民族文学》2011年度优秀作品奖、《时代文学》2014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等。长篇小说《祭语风中》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第三名,获第五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大奖。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